乔布斯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学编程,因为它教会你如何思考。”近两三年来,编程课早已从默默无闻到站上了“风口”,跻身一线城市青少年兴趣班的热门行列。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典型的边境小城。在这里,一群中小学生也在学编程,而且学四年多了。凭借独特的创意,他们的编程作品甚至在全国性编程比赛中脱颖而出。
年是这座边境小城的获奖丰收年。在教育部批准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中,沧源县单一年里就有43名学生获得省级奖项,6名获得国家级奖项,是当地开展编程普及教育以来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年。
当内地孩子一脚踏上信息技术的快车道,边境少年怎样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落下?编程有可能成为他们在学习上“逆袭”的支点吗?
怕电脑的孩子
要学编程,咋整?
从沧源县城开车20多分钟,即可抵达永和口岸,望见缅甸的山川。而从沧源到昆明的车程,至少得9个多小时。
这里山青、水绿、竹翠,只是经济相对落后。直到年,沧源县才摘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当地教育基础薄弱,学生中不少留守儿童。有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学,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文盲”。
李婕是沧源县勐来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她在这座边境小城里教编程。
李婕大学念的是计算机专业,从年开始教信息技术课,课程内容主要是传统的先学打字后认识office软件。
彼时的她充满困惑与无奈。当地学生普遍有“电脑恐惧症”。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进了机房他们连鼠标都不敢用力捏,要老师再三鼓励才够胆子按下开机键。
很多孩子在信息技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电脑。
到了年听说学校要开编程,李婕心里更是犯嘀咕:刚摸了一下鼠标的孩子能明白什么是编程吗?我该怎么给孩子们上课呀?
正发愁的时候,学校派李婕去参加了编程教师培训。李婕第一次接触到图形化编程。以前在大学里,她所学的编程多数使用代码,例如Java和C++。对小学生来说,包含大量数字和英文单词的编程抽象难理解,更遑论激发学习兴趣了。
相较而言,图形化编程却更直观易理解。传统代码被理解为不同的固定短语,就像孩子玩的积木。借助图形化编程,孩子们能用搭积木的方式来学编程。
图形化编程界面,直观易理解。
在讲解“if短语”时,她融入了剪刀石头布游戏。学生利用如果积木和随机数积木来编程,能随机抽取剪刀、石头和布的图案,并在连接电脑的套件工具中显示。
两个学生、两个套件,每甩一次出来的图案,都会迎来学生们的欢呼。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最终还是战胜了对陌生机器的恐惧。
配套掌控板,增加编程课的乐趣。
对于边境大量的留守儿童来说,编程不仅是一门城里孩子在学的新奇课程,更是可以建立自信、收获认同的游戏。因为编程而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转变,让这位90后老师看到日常教学的意义。
刚上初一的齐同学,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不在身边,从小跟着年老的奶奶生活。
平日缺乏父母关爱的他,总换着法子引起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