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这篇文章是比较偏“教程”一点的文章。但也由浅入深,认真地分析了源码,并且介绍了一些在使用SpringCache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肯定是比简单的入门文档更有深度一些的,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有一定的收获。
为什么使用缓存
前几天我在文章《我是如何把一个15分钟的程序优化到了10秒的》中,提到了一些在代码层面优化性能的方法。其中第一个就是使用缓存。
使用缓存是一个很“高性价比”的性能优化方式,尤其是对于有大量重复查询的程序来说。通常来说,在WEB后端应用程序来说,耗时比较大的往往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查数据库,一个是调用其它服务的API(因为其它服务最终也要去做查数据库等耗时操作)。
重复查询也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在应用程序中代码写得不好,写的for循环,可能每次循环都用重复的参数去查询了。这种情况,比较聪明一点的程序员都会对这段代码进行重构,用Map来把查出来的东西暂时放在内存里,后续去查询之前先看看Map里面有没有,没有再去查数据库,其实这就是一种缓存的思想。
另一种重复查询是大量的相同或相似请求造成的。比如资讯网站首页的文章列表、电商网站首页的商品列表、微博等社交媒体热搜的文章等等,当大量的用户都去请求同样的接口,同样的数据,如果每次都去查数据库,那对数据库来说是一个不可承受的压力。所以我们通常会把高频的查询进行缓存,我们称它为“热点”。
为什么使用SpringCache
前面提到了缓存有诸多的好处,于是大家就摩拳擦掌准备给自己的应用加上缓存的功能。但是网上一搜却发现缓存的框架太多了,各有各的优势,比如Redis、Memcached、Guava、Caffeine等等。
如果我们的程序想要使用缓存,就要与这些框架耦合。聪明的架构师已经在利用接口来降低耦合了,利用面向对象的抽象和多态的特性,做到业务代码与具体的框架分离。
但我们仍然需要显式地在代码中去调用与缓存有关的接口和方法,在合适的时候插入数据到缓存里,在合适的时候从缓存中读取数据。
想一想AOP的适用场景,这不就是天生就应该AOP去做的吗?
是的,SpringCache就是一个这个框架。它利用了AOP,实现了基于注解的缓存功能,并且进行了合理的抽象,业务代码不用关心底层是使用了什么缓存框架,只需要简单地加一个注解,就能实现缓存功能了。而且SpringCache也提供了很多默认的配置,用户可以3秒钟就使用上一个很不错的缓存功能。
既然有这么好的轮子,干嘛不用呢?
如何使用SpringCache
上面的3秒钟,绝对不夸张。使用SpringCache分为很简单的三步:加依赖,开启缓存,加缓存注解。
本文示例代码使用的是官方的示例代码,g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