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迭代不休的技术圈中,仅在过去的一个月期间,我们见证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黑洞照片的诞生;经历了为让人义愤填膺的;思考了作为程序员的年龄之槛;膜拜了技术大神的成长历程;追逐了如编程语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热门技术;探讨了科技巨头们的改革之道……
而这对我们程序员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
屠敏
互联网变革如影,技术境迁如梭,再回首,似有隔世之感。
有人将年称之为科技圈“改革开放”的一年:
这一年中,各大科技巨头经过内部的架构及技术调整之后,将步入以云计算、AI、IoT等创新技术为中心的转型正轨;这一年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精彩纷呈的项目深度拥抱起开源的模式。如今转瞬间,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就国内而言,处于动荡改革中的BAT等巨头们现在如何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转型之旅,给科技圈中极具代表性的程序员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身为开发者,我们又需要做出哪些颠覆性的改变?
生死靠技术的BAT、京东、小米
近日,Oracle中国大规模裁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人作比喻道“北京最大的一个养老院倒了”。虽然Oracle以业界良心的N+6补偿方案来赔偿,但是其内部的部分老员工依旧表达了不满,纷纷表示,“不理解公司为什么突然裁员,产品线上还在盈利。正常情况下,如果公司财报连续三年盈利,是不允许裁员的。”
对此,Oracle中国方面表示,“中国研发中心的调整是全球研发团队调整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研发团队的配置,探索云技术模式下最好的客户体验,也不断扩展我们的运营业务。”
简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其此前提出的改革目标——全力向云计算转型。
对于这种技术导向型的领域,变则通,不变则壅。国外巨头裁员为转型尚且如此,国内为改革进行的内部调整也让大家显得极为地不安。
在过去的一个月期间,企业技术架构变化最大的应算是小米。4月30日,小米发文称:“我们任命了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的18名委员、2名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秘书长,进一步完善了小米的技术组织架构,这是小米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劳模雷军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继续强化技术立业,技术事关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也)是要进一步强化技术文化和工程师文化,着力提升集团的技术方向决策,以及技术人才招聘、培养、任命和激励上加大力度,并带领公司探索未来技术趋势。”
可以说,科技公司想要走得快,需要具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但是想要走得更稳更远,那么以技术为导向的探索将是企业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在科技巨头往云计算、AI等领域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显然要有所舍弃,而这其中就包括了部分传统应用的开发者以及从业者。
就小米而言,此前有部分媒体爆料小米解散了国内部分地区的部分团队,不过,小米对此回复表示,属于正常的工作调整。
事实上,生死靠技术的公司也绝对不止小米一家,为了改革大换血的巨头也不止Oracle:
腾讯:去年9月29日,腾讯宣布内部架构大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在今年1月9日,腾讯对外公布了其公司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同时在该委员会下设立了“开源协同”和“自研上云”项目组,分别负责公司成员开源事务的协调管理和公司成员自研上云事务的协调管理。而为了更好地“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腾讯因此裁撤10%的中层干部;百度:去年12月18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布内部邮件,宣布百度组织架构整合,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B业务和云业务,此外,搜索公司及各BG的运维、基础架构和集团级共享平台整合至基础技术体系(TG)。虽然百度未曾被爆出对人员进行优化调整,但是其高管的接连离职,也为其AllinAI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阿里:相较之下,阿里调整似乎更为频繁。年,阿里提出“大中台小前台”的中台战略;年,阿里面向“五新”进行了架构调整;去年11月,阿里在面向未来5-10年数字经济时代,宣布“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天猫将升级成为「大天猫」,形成天猫事业群、天猫超市事业群、天猫进出口事业部三大板块;成立新零售技术事业群等等”。值得庆幸的是,阿里内部架构在可以“说变就变”的同时,还能对于技术人才的引进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京东:为了转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京东也在其列。去年12月,京东商场发布公告表示,京东集团内部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整体划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三个部分。不过,京东此次的架构调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是因为随后没多久,京东就宣布将末尾淘汰10%的高管;......在此,我们也不仅深思,各大科技巨头们进行深度改革之际,为何也显得如此地“焦虑”?针对这一问题,CSDN特约作者“我不想种地”在《BAT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何陷入技术焦虑的怪圈?》一文中解析到,BAT之所以如此迫切希望借技术变革的实质性原因是:
利益导向,化身科技互联网公司往往有更高估值,比传统公司有更多溢价,这可能是核心意义;品牌形象,企业重视技术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摆脱土味、拥抱科技对企业品牌形象有正面影响;竞争手段,没门槛的行业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路越来越挤,需要用技术竞赛挤压竞品生存空间。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耗殆尽之际,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科技巨头们的改革仍会继续,内部人员的优化短期时间内也不会就此停歇。对此,身为技术圈中的一名开发者,我们又该如何在以技术驱动产业的生态下更好地生存?
以下,我们将从编程语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热门领域出发,探析其发展现状。
不要紧抱着Java、C、C++不放
提及编程语言,不少开发者的第一感观就是业界一直流传的“铁打的Java、C、C++,流水的编程语言”,其实在年,这一局面或将被重写。
Java、C、C++等老牌语言涉及的应用场景固然丰富,但是身处日新月异技术圈中的开发者们,也不要忽视后起之秀编程语言的实力。根据StackOverflow开发者报告显示,今年,Python作为后起之秀的代表,将在整体排名中超过了Java,成为继Rust之后,第二大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Java走上穷途末路?
其实,从生态圈来看,种种的迹象显示,对于Java品牌的建设,不止其母公司Oracle,包括Google等科技巨头都开始逐步去Java化了。其中,一方面,Oracle于此前将OpenJDK8和OpenJDK11的管理权移交给了开源社区红帽;另一方面,曾是Java忠实的支持者Google于年GoogleI/O大会上,宣布将Kotlin作为Android官方支持开发语言,如今在年的GoogleI/O大会上,Google再次宣布Kotlin已是Android应用开发的首选语言。
其次,再从市场需求的招聘角度来看,根据offer针对年Java人才招聘所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Java人均面邀数量从年的8.8份减少到6.8份。Java人才市场开始呈现「僧多粥少」的窘境。
图源:offer
整体而言,Java虽仍占据各大编程语言排行榜的Top位置,但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过凭借着Java在企业级应用以及后端开发的流行度,对于Java开发者而言,Java不至于走向末路,但是需要面对现实的是,未来企业对于这方面的招聘门槛只会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技能的提升,每一位开发者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人工智能真的是“虚假式”繁荣?
要问近两年间,技术圈中最火的领域是哪一个?
那非人工智能不可。
在此,仅以过去一个月为例,我们见证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的诞生;探讨了OpenAI击败世界冠军OG之法;追逐了如PaddlePaddle、PyTorchBiggraph(PBG)等热门深度学习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甚至膜拜了00后AI开发者的进阶历程。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我们将逐步走进人机交互的未来。
不过就在大多数从业者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之际,业界也有不少人开始提出了质疑的观点,其表示“过去30年间,人工智能带来的只是虚假的技术繁荣”,对此,在CSDN此前发布的“观点PK”栏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