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北大硕士拿35万年薪去街道上班大材小用,
TUhjnbcbe - 2024/10/18 20:29:00
好口碑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最近有两个新闻引发了很大争议。一个是,杭州余杭区的一张招聘公示在网上疯传,吃瓜群众都震惊了: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其中有8个岗位是街道办。另一个是,有网友爆料,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办副主任罗林姣是哈佛博士后,消息后来也得到了证实。罗林姣曾就读哈佛大学物理系,年成为该系脑科学中心博士后,然后回国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副教授,年出任桃源街道办副主任。毫不意外地,“大材小用”之类的字眼成为评论区主旋律。临公子看到一条热门评论,大致是:虽然说个人选择肯定没问题,但这么高的学历,国家也给予了不少教育资源,是不是要做些更有价值的事?今天我想和你们认真聊点儿不一样的。01什么叫“好工作”?很多人认为,好工作要么收入够高,比如年薪百万啥的;要么意义够大,比如做科研,为国家贡献力量。可从现实层面出发,我认为好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符合自我预期。就看清北硕士去街道办这事。对录用者而言,自己很满意。一位年在余杭区东湖街道工作的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被采访时说,这岗位是他选择的。刚入职的时候,基于对法律法规的熟悉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负责综合性材料的撰写。工作一年后,他就升任街道的团工委书记。他表示,现在工作充实且幸福。而哈佛博士后罗林姣,是通过深圳的“苗圃计划”特意引进的,一来就是桃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相当于处级干部,还兼任街区建设部部长。职业发展符合预期,待遇也不错。据知情人称,这些清北硕博在街道办能拿到35+万的年薪,还有补贴和福利。对录用单位而言,政务机构能吸收到精英,其实是件让人欣慰的事情。除了改善了队伍结构,提升了整体素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说明岗位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像那位北大硕士说的,有不错的晋升空间,好多当年一起来的小伙伴现在都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给钱+给位子+给发展前景,无论哪个行业,这3样都是吸引人才的利器。它符合市场规律。02什么叫“大材小用”?我们经常看到这类新闻:北大毕业去街道,大材小用;清华学生当中介,大材小用;硕博下乡,大材小用。我说个客观事实吧:绝大多数人,在职业上是没办法“物尽其用”的。用人方诉求与个人诉求不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上市互联网公司做项目助理。做了近两年后,我当时已经自学了产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时常会练练手,具有一定需求分析和原型设计能力,加上原本懂些代码和IT网络,有时会帮朋友公司做些项目方案。但这些在部门里派不上用场。因为公司对我的岗位要求,就是有没有按时反馈项目进度、处理了多少资源申请以及日常事务完成率,它和我的KPI直接关联。即便我有其他能力,也无法让绩效和薪资更好看。加上那时内部没有特别合适的转岗机会,上司知道我的预期,于是说得很直白:“你如果已经做好准备了,还是跳槽转型吧。”很多人觉得大材小用,恰恰是因为误解了这点。企业将每项工作拆解拆分,有着固定的模板化要求。打个比方,你的能力集群是1桶水的量,企业通常只需要其中的1杯水。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毕业生进入大厂,从事的大多数都是最基础的工作。我以前部门的行政助理,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跟着老板开会、记会议纪要、整理成邮件分发、给新员工介绍部门情况。还有不少管培生,日常工作与他们原先专业的关联度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谁都能做的任务。为个人量身打造的岗位,几乎不存在。毕竟“个人价值最大化”,这不是企业该考虑的范畴,而是员工该考虑的范畴。企业只是根据业务需求,拿着用人模板去找人而已。03为什么要“大材小用”?有句话叫做: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实际上越优秀的企业,它的招人越“大材小用”。道理也好理解。第一,选择优质人才,才能拉高整体竞争力。很多人的观念是,假如一件事本科生能做,就没必要让硕士生做;普通大学生能做,就没必要让名牌大学生去做,不然就是无谓的浪费。可他们忽视了:能做≠做好。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说过:做同样的东西,即使功能相同,做得好不好价值可以有天壤之别。要保障品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杀鸡用牛刀”。Google连前台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而她果然也展示出明显超越普通接待员的的能力,从接电话、做登记、采购办公用品,到包揽了公司所有对外接待,包括接待克林顿,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条。或许公司付给她的工资是普通前台的两倍,可她却完成了4-5个人的工作。第二,优秀人才,更有可能创造出超额价值。就说写代码吧。你说难吗?其实不难。很多时候都有人给你定好框架了,找些差不多的代码,修改参数,再调试跑通就差不多了,含金量并不高,好像也很难创造出什么惊喜。招非常优秀的人进来做这些,看着确实有点儿浪费。但这群人里万一折腾出些什么,公司就是赚到了,而这个概率是比普通人出现的概率要高的。我以前公司有个项目团队,3个校招生程序员在工作之余开发了个手机应用小软件。公司有内部创新激励机制,觉得这小玩意挺有意思啊,就花了几万块钱买断,让他们继续优化。谁曾想,这个小软件一路开挂。逐渐联合周边资源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链,后来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最终它衍生平台的套现价格,是9位数。任何领域都有做得好坏之分,而做得好的,始终不会超过20%。确实,学历和成绩单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是否工作更出色,但就整体而言,他们确实要更加聪明、更加自律、更有潜力。他们成为那“20%”的几率更大。最后,临公子想再聊几句心里话。预期和理想这两样东西不具备普适性。每个人的理想不同,人生算法不同,行走的策略自然不同。我们工作成就感包含收入,但绝不仅仅只有收入。更何况高校年年扩招,顶尖学府出来不是非得去创业、去做些看似高大上的事情。越来越多精英进入基层,基层也能留得住精英,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民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在我看来,这话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不是说高学历者都只能去做牛逼的事,而是,他们要把普通的事,做得牛逼。这或许才是教育的初心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硕士拿35万年薪去街道上班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