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里,在北京白云观有一副对子:
“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一个人,真正的修行在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当中,每一天,每一顿饭,认真对待,用心去吃。
看似简单,实则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心境,也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心态。
真正的立身之道,在于修炼自己,也在于每天的生活打磨之中。
1:修孝心
林清玄说:
“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可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反之,身为一个有孝心的子女,纵使知道父母并不要求要对他们多好。
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子女对自己有了一颗孝心,内心总是欣喜的。
这种欣喜,恐怕要子女自己做了父母才能体会。
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打小家境贫寒,只有母亲一人。
公冶长也很有孝心,懂得体谅母亲,时常陪着她到山上捡柴。
有一天,母亲生病,家里又无米下锅,于是公冶长背着母亲,偷偷上山砍柴,准备卖柴来买米。
不过,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因为到了深山老林,心里害怕,不禁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大声。
偌大的哭声惊动了山上的小鸟,纷纷飞过来落在公冶长的旁边,然后竟然说起了人话。
公冶长吃惊地问起小鸟们怎么会说话,它们都说自己是八哥,能学人说话。
最终,小鸟们知道了公冶长原来是担心家里的母亲而哭泣,再加上需要砍柴来帮助母亲,于是都开始替他去捡柴,顺路还给他叼来了不少的花生。
到了傍晚,母亲看到天黑还未回家的儿子,心里很担心。
但是,看到了儿子回来,又看到了他背了很多柴回来,心里不由地感到欣慰起来。
然后,当母亲听到了儿子在山里经历的事情,一把将他紧紧地抱起来,感动地哭起来。
曾国藩说:
“诚内度分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公长无愧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
一个人,如果有孝心,也就愿意在生活里为父母分忧解难,哪怕自己能够贡献出来的力量很小,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分寸和孝心,却是力量无穷的。
对于父母,我们身为子女的,更应该懂得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坚定且温厚地善待身边的人。
2:修自觉心
立身之人,要时常修一颗自觉之心。
自觉,就是要让自己学会自律,也要知道凡事要持之以恒,耐心、静心地去对待。
因为有了自觉性,你才会对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有所约束,有所顾忌。
人最怕的是陷入到一种狂的境地里,尤其是那种明明没有狂的资本,却偏偏有狂妄的心思时,就很容易招惹祸患。
南宋理学家胡宏说:
“人而不仁,则道义息。”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自觉地效仿伟人,自觉地提升知识水平,自然而然能够从现实当中意识到仁义的力量。
做人仁义,做事仁义,久而久之就能够取得别人的信赖,得到他人的支持。
反之,一个极度不自觉,也非常不检点的人,是不可能在生活里自我约束的,更不可能会主动做一些提升自己形象的事情。
生活里,真正聪明的人,真正能够取得一番大成就的人,通常都是极为低调,也是很懂得自我约束的。
他们恪守本分,淳厚守信,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会自觉、自律、自立去完成。
反之,一些心思浮躁,急功近利之辈,则喜欢滥竽充数,凡事浅尝辄止,随着自己的性子喜好来决定。
这种人,目无尊长,狂妄自大,夜郎自大,就算有好的资源,以及坚实的人脉放在他手里,他也不懂得如何去运用。
反倒越是在身边人帮助他们的时候,越容易让他们变得骄纵,这种糟糕的习性一方面跟不上眼前的形势,其次也会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断送了本该有的大好前程。
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不是由开始的起点来决定,而是通过往后的性格修炼来判断。
因此,一个人若是懂得早一点自觉起来,培养独立的人格,打造坚硬的实力,便能及时地立身。
3:修自省心
人的可贵,就在于能随时随地自我反省、审视自己。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的耳朵可以听,人的眼睛可以看,人的嘴巴可以说,人的脑子可以思想。
如此,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优良条件来获取所想要的知识以及价值,但是很多人却偏偏枉费了这些能力。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倒早早习惯了过上了一种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甚至是为所欲为的事情。
他们不但不会反思自己,也完全不愿意吃知识的苦,扛行动的累,觉得日子能过就行了。
真正能够让人感到羡慕和敬仰的成功人士,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也是极其自觉且自律的。
他们至少会主动时常反思自己,严于律己,真正地认清自己,认识自己。
这种反求诸己,习惯了冷静、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劣,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取得成功。
曾国藩说:
“守己无求,无亡之灾。”
内心自足,守住本我,无求于他人,灾祸便不会降临于你。
诚然,一个人若是知道修一颗孝心,善待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修一颗自觉心,兢兢业业,日益精进,去收获成功的喜悦;
修一颗反思之心,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便能如愿立足此社会,无悔此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