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笑宇---盛安德郑州分公司,用诙谐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血泪史,看完竟然还有些许感动,文章较长,干货满满。
很高兴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英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感受。英语是我们公司非常看重的一项技能,来到我们公司以后听过两次其他分公司同事的英文分享,也参加过我们内部的英文活动,我身边的同事也一直对英语的学习表现出了澎湃的热情,这种氛围对我的感染是非常大的。
没入门的尴尬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新事物入门掌握的比较其他人慢很多,一个是对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一些糟糕情况有强烈的预知,这从我上学阶段就有体现。上初一以前,知道要开始学习英语,我是非常担心的,因为我对英语一无所知,当时我妈妈对此非常自信,她说她的英语很好,让我放心。如果今天我问她会不会英文,她肯定说不会,但当时她确实有一些积累。不过事实上初一上半学期过后,这些积累就很难继续辅导我下去了,我还远没达到以后我可以自己来的程度。我妈是一名医生,她的一个病人是一位中学的英文老师,有次那位老师看过病以后,发现我正在旁埋头苦啃英文作业,于是她拿起我的习题册看了10分钟,又默默放下了,临走悄悄告诉我妈一句话,她说你儿子英语好像还完全没入门。
GET神奇的语感
所幸当时的我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打击,也可能我认为,对啊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么。当时我的中学英文教师王迎民老师,是一名很棒的教师,他是一位非常进取的、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对我帮助很大。其中一个非常枯燥的学习方法,就是默写课文。这对从小可能有英文熏陶、接受能力强的人来说帮助不大,但对我而言,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应该都能回忆起来,当时我们的英语课文种类很多,有LiLei和HanMeimei等人的对话,有大段的独白文章,每一篇,无一例外都需要默写。对此坚持了一年以后,我发现我渐渐产生了一些语感。
语感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东西,尤其对男性有帮助(下面会解释为什么我要针对男性)。我对句子的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还是不够了解,但竟然渐渐能开口说一些没有太大问题的英文。现在想来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是我把这个默写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初中结束。初中的每一篇课文,我都默写过。这个过程逐渐完成了对英文学习的自卑到自信的心态转变。
我觉得高中阶段对英语的要求完全就是应试了,每天一摞一摞卷子就答吧,练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你甚至要练习,如何阅读不理解,都能把题给答对)等等这些就和真正的英语学习没多大关系了。不过从高中以后,一直到今天为止,我并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工作后不能再像上学的时候一样集中学习英文,但工作有工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对语言模仿的热情和渴望:
在我看来,这是学习英语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英语学习是一个EndlessProcess。语言的学习和编程不一样,不需要每天花6、7个小时去攻克,它最重要的是熟悉度。对语言的好奇和模仿的热情可以让你在很多时间,不自觉地学习一些特殊用法、积累词汇、纠正发音,等等。
关于模仿,比如当我在看一些电影的时候,有时一些演员的台词是非常吸引人的,可能是发音很棒,可能是台词本身很棒,总之这都会勾起我的一些模仿的渴望,然后倒回去一遍一遍地看,带入他们的角色,然后模拟他们的发音等等,经常俩小时的电影要看三四个小时。这种渴望的原因是,英文中会有一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习惯本身也能反映出背后蕴含的文化,文化是最有趣的地方。随便举一个例子,如:
电影《社交网络》
这是电影《社交网络》的一个片段。程序员应该会喜欢这部电影,讲的是Facebook创始人MarkZuckerberg的一段故事。这一段描述的是,哈佛大学的两个双胞胎兄弟认为Mark关于Facebook是剽窃了他们的创意,于是来找哈佛校长举报说Mark盗窃。校长听他们俩啰嗦了半天,非常不耐烦的时候,对他的秘书说Punchmeintheface。西方的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这种比较保守的文化理念中非常少见,我很难想象,如果我去找校长汇报工作,他不耐烦地对他秘书说那个谁,你照我脸上来一拳,他意思是这个啰嗦的家伙是谁?我是不是在做梦?而且我觉得punchin是一种要非常用力的表达方式,都要in到我的脸里面去,这种表述很有趣。
英文和汉语的不同之一在于,英语的句子可以是很长很长的一句,当这种很长的句子被一口气说完后,会给人非常畅快的感觉。比如:
电影《爆裂鼓手》
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个青年学音乐的过程,图中片段是他在餐桌上和嘴碎的亲戚讨论我是不是有出息这个话题时候的回击。可以看到一个长长的句子,被包裹在wouldrather...than...,并和一些and连在了一起。我们中国人没有在说话的时候瞬间构思出来一个结构复杂并且很长的句子的思维习惯,所以你能感受出,这种表达方式带来的体验是汉语没有的,多看一些这种句子能帮助你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语言习惯,这也有助于我们在说英文的时候能快速构思出来下面要讲的话,尽管可能你依然不明白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但这种近乎母语般的表达方式会让外国人觉得你对英文很熟悉。有点类似于一个老外对你说Bug改完了?啊!,很亲切对吗。(我才不会说《爆裂鼓手》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部分是演员J·K·Simmons在里面说了很多一大段一大段的精彩绝伦的脏话)
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英文中喜欢用大量的比喻来描述一件事情,或者喜欢用非常简短的表述来表达喜爱的情绪(有一些太喜欢了,简直无话可说的味道),如果我们留心,这些都可以从电影或者其他类型作品中发现。
另外,我想表达的是我仅仅是用电影来举一个例子。类似的这种形式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我们公司旁边的小饭店:
公司旁边一家小饭店
Enchanted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陶醉的,使...沉迷,于是那天我的词汇量+1。可能这个单词在平时工作的商务沟通中不会用到,就像一个外国人偶然知道了饕餮这个汉语词汇是《山海经》中的一种神兽一样,可能他永远不会在商务沟通中用到它,但这种语言环境会影响人,而且学习不应该这么功利,对吗?
或者例如:
Becovered在这里很难翻译成地地道道的汉语表达出双关的意思,但你可以从这张漫画感受到英语独有的讽刺表达。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语言的这种敏感和吸引。
然后,为什么女性对英文的接受度要高于男性:
当然了这句话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数据支持,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大学时期考四六级的经历,另一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大学阶段我们会考试四六级。我想说的是,这其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虽然我四六级考试均以比较高的分数(+)通过,但过程也是比较艰苦的。
四级考试还是比较轻松的,最后结果出来以后,我成为了院系(数学院系)唯一一个在分以上的男生,但是分以上的女生有很多。后来看过张雪峰老师的考研的视频,他说男生,男生哪有英语好的啊,旁边很多哥们对我投来了不是男人的目光,印象深刻。所以,从上学期间的考试结果上来看,女生对英语的接受度和掌握度要高于男生。(我才不会说,六级考试就惨多了,考了两次才过,手机屏保都换了)
另外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是,和编程语言对逻辑的高要求不同,人类的语言承载的潜在内容太多,表达方式的变化自然带来了情感、情绪、内涵、背后的文化差异等等各种变化,这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技能,而在这一点上,女生相比较男生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我在自己大声读一些英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带入的感觉,带入到了某种环境、文化背景下,这显然不是男性的逻辑思维主导大脑的时候,人不可能一边说话一边思考语法规范,同时构建下面的句子。所以对于男生来说,要想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受到这种熏陶,一定要尝试着让脑袋轻盈起来(我知道这很玄学很难)。哲学家马克思会讲15种语言,他的一句名言是学习外语的时候要完全忘记自己的母语,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义无反顾投身到这门语言给你带来的感受中。(tips:兄弟们不妨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想象自己正在穿着裙子跳芭蕾舞《小天鹅》,让感性的情绪充满大脑。)
然后,要用哪些书/软件/音频/视频来学习英文:
先说软件吧。排在最前面,因为我看到很多我的朋友和同事在用流利说等等APP练习英文。其实我对这种软件的效果持很大的怀疑态度。首先我试过,在我第一次使用软件给我推荐的学习课程之前,那个对我能力先进行评测的过程有很大的问题,我记得当时让我复述一遍我听到的老师念出的某句话,然后根据我的发音给我打分,但当我没有听清某些话,最后没办法硬着头皮模仿着抑扬顿挫的语调,用blablablabla等乱语代替的时候,竟然最后打出了还可以的分数。接下来我身边有朋友每天用流利说练习口语,我发现他们的练习方式是:老师念一句、我念一句。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怎么过脑子,效果不太好。
以前有个段子,有人问:如果让死刑犯去踢足球,赢了可以免罪,国足能冲出亚洲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换一个,如果让死刑犯去跑短跑,这倒是有一些几率,他可能会爆发潜能,跑的快很多,但是足球就不可能。区别在哪,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区别在哪里,因为足球是一门有规则、有很强的技巧性的运动,这种技巧不可能因为人的情绪激励,爆发一下就能学会的。同样,英语也是有规则、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的语言,英文软件老师念一句,我念一句的方式,没有上下文语境、非常短的句子,很难让人建立起语感,而且哪怕是仅仅锻炼口语,有其他更好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不是在讲,这种软件不好、没用,它们肯定是有用的,我想说的是,同样的单位时间,是我的话,我可以用其他途径,用更费脑的方式,做更有成果的事情。
比如,推荐一些类似于《西南联大英文课》等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文章的质量已经不用再质疑了。配套的读书音频的发音也十分标准()。再比如,《书虫》等系列的图书等等。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可以先听音频,再自己读。我想说的重点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很难很难达到外国人说英语的发音标准,一些音调的变化细节,除非我是英国出生英国长大,或者在国外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否则很难模仿的像。别沮丧,这和个人能力没半毛钱关系。比方,马云在一档节目中接受采访「马云接受彭博社采访,继续大秀英语」(),technology这个词的发音一直都没有发对,最后一个音节总是发不出来——泰克闹了之一,他总说成是:泰克闹了之。所以,我们要达到的不是每句话都精雕细琢成外国人的翻版,我们的目的是大段大段的对话流畅、不生硬,一些连读、一些不完全爆破等发音方式体现出来,这就很不错了。能对照音频,读下来几大篇英文文章,这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不要纠结于英语APP给你打出的分数,因为第一我们(更何况是程序员)要知道算法会有出入,第二我们不可能永远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旁边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打分,要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听出来区别。
《西南联大英文课》
关于口语,还有一些难登大雅之堂、但感觉比较有用的训练方式。上次听分公司同事陆婷婷给我们大家做的英文分享中也提过,就是学唱英文歌,但我猜可能没有很多人在意这句话,事实上这种方式确实对英语口语中连读等非常有帮助,也算是比较冷门的方式,所以在此为它正个名。但请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不会唱歌你听的,也别唱给我听,不要互相伤害,大家都是自己人。
听力方面的资源获取比较简单,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里面有很多类似于《书虫》等书的音频(比如:),语速不快,适合拿来练耳。
彩蛋
这里有一个彩蛋,想献给和我一样,已经不是很年轻,但想重新或者继续拾起一些东西,但是犹犹豫豫的人:
其实在我高考以前,我的隔壁班级,一个教的很棒的英语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别再问我怎么学英语了,你们现在从课本里面,挑20篇最长的文章背下来,你们谁这样做了,高考英语上不了,你回来揍我都行。
这句话,使我回忆起从一个没入门的哑巴英语,到跨入了英语大门的那个默写课文的过程,这种前后的印证,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虽然最后我没有找20篇背下来,因为当时狂妄自大,觉得自己不用这样。
小时候看过一部漫画叫《灌篮高手》,可能很多人也看过,或者听说过。主角樱木花道是一个篮球菜鸟,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用了很大的力气,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他的教练看到了他的苦心,点拨了他一句,说你不要想太多,这几天先练两万个投篮再说吧。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很吃惊,两万次投篮,这么多吗?樱木的回答是两万球就够了吗。这句话背后的隐藏的那些热血情节,让当时看到的我是有一些感动的。
《灌篮高手》漫画第22卷
所以我想如果现在,我有很大的愿望让自己的英文更上一个台阶,有人告诉我说,你先把《英文文摘》里面的文章背20篇下载再说,我想回答的是:
20篇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