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曾经的「中国以太坊」,似乎正在逐渐淡出公众的主流视野。一方面,NEO作为14年成立、16年主网上线的公链项目,在性能、生态以及声势方面都没有呈现出较EOS、波场等18年主网上线项目更佳的表现,并因过于中心化备受诟病。
另一方面,NEO已经从18年初最高点约美元一路跌至目前的7.5美元,期间最低跌至5.4美元。即便从整体行情来看,NEO的全球排名也已经从曾经的第6名回落至如今的17名,被EOS、Stellar等项目赶超。
在NGD(NEOGlobaldevelopment)官方的年度报告中,「至暗时刻」也成为官方对这一年的描述词并出现在标题上,另一个词则是「黎明之前」。
那么,NEO在经历多年高光之后,它的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进度如何?经历至暗时刻的NEO究竟遇到了怎样的瓶颈?它们的最新战略又是怎样的?经过持续多日的深度调研,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向读者们呈现出NEO的真实发展境况,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向。
01
崛起之路
NEO原名小蚁,最早立项于年6月,由达鸿飞、*、徐义吉、点付大头、初夏虎等7人投资,其中多人都成为了后来的币圈知名人物,但当时只有达鸿飞、*在投资后继续展开NEO后续的筹备与开发工作,其他人实际上都甚少参与。
在最早期,NEO的项目理念实际上与当前的智能经济大相径庭,其初衷是打造基于技术,将实体世界的资产和权益进行数字化,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发行、转让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业务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并计划用于股权登记与众筹、P2P网贷登记与交易等领域。
用时下流行的术语来形容,NEO要做的事情便是「资产上链」以及「去中心化交易」,这使得NEO创建之初吸引到许多